安徽省力学学会

第一届理事长王礼立

发布时间:2022-10-01  浏览次数:494

王礼立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礼立,男,1934年7月31日出生,浙江宁波人,生于上海。 宁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塑性力学、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化工部化工机械研究院工程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1985年参与宁波大学创建,曾任宁波大学副校长。浙江省第七届人大代表。多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  2012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中文名
王礼立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籍    贯
浙江宁波
出生日期
1934年7月31日
毕业院校
北京钢铁学院
职    业
教师
主要成就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职    称
教授
出生地
上海

人物经历


1934年7月31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宁波。
1948年,王礼立获取叔苹奖学金,继续学业。叔苹奖学金是中国最早由个人设立的助学奖学金之一。
1952年,王礼立考入清华大学。由于院校调整,1953年他进入北京钢铁学院学习,并以全优成绩毕业于压力加工专业本科。在毕业设计中,他创造性地完成了北京建国轧钢厂改建设计,被厂方采用,提高产量数倍。《北京日报》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
毕业后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先后师从李敏华、朱兆祥、王仁和郑哲敏(2012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时,青年王礼立参与了近代力学的教学工作,为该校首届爆炸力学本科生开设并主讲材料力学性能和塑性动力学新课程,从此与冲击动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政治运动,他被迫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力学所和心爱的冲击动力学研究领域。
1978年,历经坎坷的王礼立终于重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爆炸力学和冲击力学的教学和科研。为追回十年“文革”所损失的时间,他加倍努力,每周除了半天时间料理生活外,其余时间全部扑在了科研上。
1985年,他编写的《应力波基础》正式出版,之后被推荐为工程力学专业教学用书。
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化工部化工机械研究院工程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1985 年起参加宁波大学创建,1986年2月-1992年12月任宁波大学副校长,首届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兼力学和材料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自 1984 年来曾作为客座教授 / 客座研究员先后应邀访问日本东京大学,法国梅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利物浦大学,欧盟 ISPRA 联合研究所,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美国 Brown 大学、 Johns Hopkins 大学和 Illinois 大学等。曾主持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包括: 第二届国际冲击工程学术研讨会( 1996 ),中日双边《固体动态变形和断裂的研究与应用》学术会议( 1997 ),中俄双边《动态断裂问题》专题研讨会( 1998 ),中法双边《动态断裂》学术研讨会( 2003 )等。
在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宁波大学主持完成的《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进展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项目第一完成人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王礼立教授上台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颁奖。王礼立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正面层裂现象;首次揭示了不同粒子高速冲蚀损伤的共同作用机理;针对梁的横向冲击破坏,首次建立了基于波传播理论的“移行剪切铰”理论;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岩体中大压力、大面积、波形可控的平面波加载技术。


(来自百度百科)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电话:0551-63602834

安徽省力学学会办公室制作维护